“中国哲学给我前所未有触动”(翻译家说)
不久前,我翻译的老子著作《道德经》在阿尔巴尼亚出版,受到当地读者、学者和媒体的好评。在翻译《道德经》前,我曾想翻译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却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古代汉语较之于现代汉语更为复杂抽象、难度更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担心无法将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传达给读者。
几年来,我翻译了多个领域的中文图书,包括著名文学作品,也不乏经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著作,而令我获得最大乐趣的则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通过对这些术语的翻译和诠释,我发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创造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宽广深邃的精神世界。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仁义”“和谐”,倡导“厚德载物”“道法自然”,追求“天下一家”和“世界大同”,这些价值观念与当今世界应有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为解决世界面临的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全球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危机、气候变暖等各类挑战之时,各国民众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获得诸多启示,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一起建设更为公平繁荣的世界。
通过翻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汉语的理解更深入了,于是着手翻译《道德经》。与翻译其他领域的作品不同,中国哲学给我前所未有触动。经由文字,我仿佛抵达思想本身,更为深刻地体认到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中华文明精粹,通过阅读它们,世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中华民族,还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中国的国家政策和发展道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引用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哲学家的名句,探讨和解答当代问题,表达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愿望。
我翻译的阿尔巴尼亚文版《道德经》甫一出版便引起哲学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地拉那大学哲学系教授杰尔吉·西纳尼特意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我们还希望将其收入阿尔巴尼亚各大学哲学系教材,让学生们在学习西方哲学的同时,也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中国哲学。我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阿尔巴尼亚学者和哲学家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而增进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了解。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民间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交流是各国民众间的沟通桥梁,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增加彼此认同。在当前全球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近几年来,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在文化艺术、青年交流等领域的互动十分频繁,内容丰富多彩,我有幸也参与其中。2016年,我协助中国驻阿使馆翻译“一带一路”阿文画册,首次实现“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在阿落地。我要强调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阿中图书翻译出版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签署了《经典图书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协议》,短短6年内,翻译出版了几十部中文图书,内容从古至今,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多维度地讲述中国故事。
伊利亚兹·斯巴修,1955年生,阿尔巴尼亚翻译家、汉学家,阿中文化协会会长,曾留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阿尔巴尼亚驻华使馆工作过。2013年,他将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翻译成阿尔巴尼亚语,这是第一部由中文直接翻译为阿尔巴尼亚语的中国当代作品。此后,他还译有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厉以宁经济学著作《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等书。2017年,斯巴修荣获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2日 06 版)
关键词: